中日友好医院王晨网上预约挂号黄牛号泉州出台全国首部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
黄牛号贩子跑腿代挂号微信需要挂号联系客服各大医院服务项目!专家挂号,办理住院加快.检查加快,产科建档,指名医生挂号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广州,各大医院代挂号
“侨”是泉州的一张重要名片。
泉州自唐开始就有先民漂洋过海、侨居异国。时至今日,约1000万泉籍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70个国家和地区,占全国华侨华人总数近1/6,占全省近2/3。
这些华侨漂洋过海在外谋生致富后,出资在家乡建房、修宗祠等,留下侨厝、侨批等丰富的历史遗存。这些遗存是闽南文化与海外文化交流的时代见证,是华侨历史的重要印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
为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市委聚侨引侨决策部署,泉州市人大常委会探索“小切口”立法,制定出台全国首部《泉州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昨日下午,记者从市人大常委会和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条例》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立法背景
创制性立法 守护华侨乡愁 凝聚侨心侨力
在晋江梧林,有一栋被村民称作“最美烂尾楼”的西式洋楼朝东楼。其建造之时正赶上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心系祖国的楼主为抗战救国,将所有装修款悉数捐献给国家支援抗战,留下这样一座带有时代特征的“毛坯房”。
一座侨厝,一个故事。回顾泉州发展历程,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华人华侨始终心系“摇篮血迹”和“故土家园”,输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支援家乡建设。侨,是泉州的一张重要名片,更是助力泉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独特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近年来,泉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市委办、市政府办先后出台《关于开展“聚侨赋能”专项行动 促进21世纪“海丝名城”建设的实施方案》《泉州市“聚侨引侨和泉商回归”2024年专项行动方案》,进一步激活侨乡优势,提升为侨服务水平,打好新时代新“侨”牌。
华侨历史遗存是华侨在泉州的“根”。市人大常委会立足泉州侨乡实际,先行先试,于2022年启动华侨历史遗存保护立法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表示,为华侨历史遗存提供法治保障,既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落实市委聚侨引侨决策部署的客观要求,更是回应了人大代表、人民群众对加强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期盼的现实需要,对密切海外侨胞同家乡的情感联系、汇聚侨心侨智侨力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全国没有一部专门保护华侨历史遗存的地方性法规,《泉州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的制定出台,是泉州人大对创制性立法的一次重要探索,将弥补上位法的立法空白。
制定过程
历时两年打磨 出台全国首部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法规
“华侨历史遗存如何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写入法规”“保护制度怎样设计”……在全国没有一部专门保护华侨历史遗存的法律法规可供借鉴的情况下,《泉州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的立法过程尤具挑战性。
市人大法制委负责人介绍,《条例》从起草、论证、审议到颁布,历时两年多,凝聚了市人大常委会及市、县(市、区)两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大量心血。
“成立了由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侨台民宗工委和市侨办、司法局、文旅局、住建局、档案局以及起草团队华侨大学法学院业务骨干组成的立法工作专班,发挥各方的专业优势。”该负责人介绍,在法规起草阶段、审议阶段,立法工作专班赴晋江、石狮、南安等县(市、区)调研,深入侨厝、侨史馆、侨批馆以及华侨捐建的学校等场所实地察看,充分听取基层意见建议。同时,通过网上公开条例全文、召开座谈会、书面发函等方式,多次反复征求意见,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凝聚各方智慧。
坚持开门立法的同时,立法工作专班坚持问题导向,并注重处理好三方面关系,努力使法规成为凝聚各方共识的“良法”。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介绍,在泉州,别具特色的侨厝、侨村等随处可见,《条例》着力处理好华侨历史遗存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保护名录制度、审慎设定禁止性规定等,既注重保护好华侨的历史根脉,又为城市建设发展预留空间。
其次,妥善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大部分的华侨历史遗存为私人所有,为平衡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条例》明确遗存列入保护名录前需征求权利人同意,规定权利人享有获得指导、帮助、培训以及在特定情况下获得补助等权利。在明确权利的同时,规定权利人应当履行日常巡查、保养和维护等义务。
需要挂号联系客服 19529951159